构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机制是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一环。增强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性和透明度,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,有利于有效管理和引导公众预期,促进市场主体和政策目标的一致性,进而稳定宏观经济。《“十四五”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》提出,要完善宏观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,重视预期管理和引导。近年来,人民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,不断改进预期管理,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和引导机制,提高了中央银行透明度和公信力。
有观点认为,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,主要发达经济体长期货币超发但并未出现通胀,说明货币和通胀之间的关系失灵,因此把央行通过资产购买扩张货币,作为既可以刺激经济又不会带来通胀的“灵丹妙药”。对此,要合理看待2008年危机后和2020年疫情后两种量化宽松政策的区别,正确认识货币和通胀之间的关系。
“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”正在牢牢守住。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,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,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。当前财政金融风险主要在哪些领域?上半年防范化解风险是否有力有效?下半年又该如何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?针对这些问题,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。
2021年7月份,“经济日报-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”为44.4,较上月上升0.1个点。自2020年7月以来,小微企业运行指数稳中有升。
近年来,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运用,加快了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,线上支付、移动支付日益普及。不过,人均银行网点数、ATM机具数、POS机具数减少,也可能给一些习惯于传统金融服务的客户造成不便。如何打造金融服务“便利店”,提高老年群体、农村和边远地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并不断提高服务质效,是摆在金融业面前的课题。部分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,值得借鉴和参考。
今年以来,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、稳中向好。上半年,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如何?下半年货币政策走向如何?这些都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。对此,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。
推动交易所之外的直接融资发展,将金融资源下沉至更广阔的范围和更需要的领域,需要大力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,为更多无法立刻上市的中小企业提供场外直接融资。还要继续稳妥发展区域股权市场,增强资本市场的普惠性。
中小银行“降级”只是个别现象,并不普遍,不会影响银行业整体稳健经营。引导支持中小银行持续健康发展,一方面,中小银行机构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,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;另一方面,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,完善“三会一层”职责定位。
防范支付领域金融风险,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重要一环。要继续对行业监管保持高压态势,保持监管定力,清除行业乱象。要平衡好支付行业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,加快升级监管手段,完善监管框架,为行业发展厘清规则。
我在4月27日发表了一篇文章《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重心已发生实质性变化》,这篇文章不少媒体都进行了转发,时间已经过去快3个月了,并没有证明我的观点的错误,反而是现在美国的物价、经济发展及美联储政策,进一步证实了我当时提出的观点。为什么呢?因为大家都知道,长期以来美联储的两大货币政策目标是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。
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,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、碳中和工作,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,坚持全国一盘棋,纠正运动式“减碳”,先立后破,坚决遏制“两高”项目盲目发展。
债券市场出现小幅波动。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,7月最后一周(26日至30日)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略低于3.0%。